
29 Aug 食品通脹又再飆升
文章焦點:
- 影響食品通脹的因素
- 從投資角度分析
上星期鮑威爾在Jackson Hole 全球央行年會上雖然對通貨緊縮持樂觀態度,但亦提到食品和能源價格繼續受到全球因素影響而令核心通脹數字難以回落。本文將會和大家分析現時影響食品通脹的因素。
第一,氣候不穩令農作物收成下降。打從今年5月開始,北半球許多國家就已經創下史上最高溫,而洪水、颱風等災害更是一個接一個連番出現。英國的食品有60%來自種植,氣候變化令收成不穩定,因此英國國內外的食品供應鏈正面臨著障礙。另外,美國南部7月因厄爾尼諾現象天氣持續酷熱,不但令人民戶外工作效率減低,更令部分農作物不能健康生長,包括玉米、棉花、黃豆和春麥[1]。世界重要的農作物出口國的農作物收成產量減少,導致全球食物供應鏈不穩。
第二,印度收緊大米出口使全球價格上升。印度商務部在周日(27日) 宣布為印度香米設置每噸1200美元(約9360港元)的出口價格下限[2]。因應俄軍侵烏和極端天氣等因素,全球糧食供應陷於緊張,印度也未能置身事外,因此增加對出口的限制,以確保國內維持穩定供應。印度的「限米令」令亞洲米價首當其衝,本月初一度達到每噸648美元(約5054港元),是接近15年來的新高。目前本港的消費物價通脹雖維持在溫和水平,但外出用膳及外賣價格繼續錄得明顯升幅,我們亦擔心之後會持續上升。

圖一: 亞洲基準米價變化 資料來源: 明報及彭博
第三,安全局勢惡化令食品運輸更為複雜。除了延續俄烏戰爭的影響外,近日西非尼日爾發生政變事故亦令處境變得糟糕。儘管當地去年豐收,但由於市場穀物供應出現問題,造成價格暴漲,並且馬里難民大量湧入,給當地糧食供給帶來巨大壓力。除了當地人正面臨嚴重食物短缺問題外,輸出國外的渠道亦無法進行,令其他地區亦受牽連。
美國國家統計(圖二)可見,2023年預計全球食物通脹於某些地區會創新高,其中有歐洲、中東及非洲地區。從投資角度,總結已發布最新一季業績的公司表現,不同行業例如半導體行業、工業或通訊行業的管理層都表示供應鏈問題已大致緩解,惟食品相關公司,例如Lamb Weston (LW.US)、The Hershey Company (HSY.US) 、General Mills (GIS.US) 等仍面對供應鏈問題。彭博的標普500必需品行業盈利趨勢 (圖三)可見,食品製作公司表現最差。因此,在短時間內我們亦會避開相關公司。
執筆日期:2023年8月29日

圖二: 全球食物通脹預測 資料來源: 國家統計

圖三: 標普500必需品行業盈利趨勢 資料來源:彭博